东鹏饮料近期一系列举动,特别是大手笔分红和“存贷双高”的财务现象,引发了市场对其盈利模式和长期发展战略的广泛质疑和猜测。这家以功能饮料为主打产品的公司,在亮眼的业绩表现下,隐藏着怎样的风险?
不可否认,东鹏饮料的盈利能力十分强劲。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158.39亿元,同比增长30.63%;净利润33.27亿元,同比激增63.09%。
然而,正是在这样亮眼的业绩之下,东鹏饮料却面临着诸多质疑。
东鹏饮料的财务报表中,“存贷双高”现象尤为引人注目。公司账面上拥有高达105.5亿元的货币资金及理财产品,与此同时,短期借款也高达65.51亿元。这一矛盾现象引发了市场的关注和质疑:
公司一方面通过低息借款(利率2.2%-2.5%),另一方面进行高息理财(收益率约2.66%),试图赚取利差。2024年,公司利息收入与投资收益合计3.88亿元,但利息支出也高达1.03亿元。然而,在市场利率下行以及理财收益波动加剧的背景下,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此外,短期借款同比激增119%,远超业务扩张需求,也引发市场对其资金真实用途的质疑。
尽管公司声称借款用于生产基地建设(如华东、华北基地)及海外市场拓展(如印尼、越南子公司),但2024年固定资产投入仅为16.87亿元,与65.51亿元的短期借款规模并不匹配。在高杠杆下,若海外投资(如印尼项目,最高7亿美元)或国内市场饱和导致回报不及预期,可能会加剧偿债压力。
这种操作不仅削弱了财务透明度,也可能引发监管关注。
自2021年上市以来,东鹏饮料原始股东及高管频繁减持,累计套现超80亿元。其中,第二大股东君正创投套现42亿元,员工持股平台及关联方减持超10亿元。
减持行为对市场的影响深远,信号效应与投资者信心动摇。大股东减持通常被视为内部人士对公司未来价值的高估或增长潜力的怀疑。例如,2024年3月预收款同比大跌41%,经销商打款意愿下滑,叠加君正创投等机构减持,加剧了市场对业绩真实性的担忧。股价可能因抛售压力及恐慌情绪进入下行通道。
林氏家族合计持股57%,通过控股地位主导分红与减持决策,形成“一股独大”局面。例如,2024年分红23亿元中,林氏家族获15.71亿元(占比67%),而同期研发投入仅0.63亿元(营收占比0.4%),远低于农夫山泉等同行。这种“重分红、轻投入”的策略,凸显治理结构中对中小股东利益的忽视。
部分减持股东(如鲲鹏投资,包含经销商关联方),引发市场对“渠道压货—业绩虚增—市值管理—减持套利”链条的质疑。2024年应付销售返利与折扣达8.64亿元,占合并负债的39%,被指通过返利政策刺激经销商囤货以短期冲高业绩。
东鹏饮料自2021年以来累计分红73亿元,2024年股利支付率高达69%,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一高分红政策引发多重争议:
林氏家族通过分红累计套现35亿元,而公司同期研发费用仅占营收0.4%(农夫山泉为0.8%),海外扩张与产品多元化资金依赖外部融资。这种“掏空式分红”被指将公司现金流转化为控股股东私人收益,损害长期竞争力。
尽管公司账面资金充裕,但结合110亿元理财计划与港股上市融资需求,高分红可能削弱资本储备。若海外扩张(如东南亚市场)遇阻或国内市场增速放缓,过度分红将加剧流动性风险。
在“存贷双高”背景下,大额分红与借款同步增长(2024年借款增55.55亿元,分红23亿元)可能触及监管对资金用途合规性的审查。此外,高分红与低研发投入的对比,也引发对公司社会责任与长期战略的质疑。
公司需降低分红比例,将资金转向研发(如电解质饮料、健康饮品)及数字化渠道建设,以摆脱对东鹏特饮单一产品的依赖(收入占比仍达84%)。
需澄清存贷双高的合理性,减少对票据贴现等短期融资的依赖,并披露海外投资项目具体回报预期,以重建市场信任。
《消费者报道》向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送检了12款功能饮料,包括红牛、东鹏、战马等多个品牌。含糖量测试结果显示,每100mL东鹏特饮中含有13.3g糖,不仅远高于中国香港卫生署界定的“高糖”饮料标准(每100mL含糖量高于7.5g),且以东鹏特饮的售卖标准规格(500mL)计算,一瓶含有高达66.5g糖(约等于14.6块方糖),在12款参与测试的功能饮料中总糖含量最高。
对于含糖量的测试结果,东鹏饮料官方给出的回应是:“配方的安全性和功能性已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评估和批准,同时,我司产品标签中明确,建议每日一瓶”。
第三方检测显示,500ml东鹏特饮含糖量高达66.5g(约14.6块方糖),远超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每日50g上限。随着消费者对控糖、无糖饮品的偏好增强(如元气森林、东方树叶的崛起),白领等新兴消费群体可能因健康顾虑减少购买。2024年上半年,东鹏特饮的白领客群占比已显著提升,但高糖争议可能削弱这一增长动力。
舆论将东鹏特饮称为“糖分刺客”,并指出其抗疲劳成分牛磺酸含量仅为红牛的1/3,进一步削弱产品功能性优势。在功能饮料市场竞争中,红牛、战马等品牌可能借机抢占市场。此外,消费者可能转向低糖或无糖功能饮料,如日加满(含糖量仅1.2块方糖)。
部分经销商已因消费者对糖分的敏感调整产品策略,例如将招待饮品替换为矿泉水。若终端动销放缓,可能导致库存积压,进而影响经销商信心和渠道铺货效率。
东鹏饮料87%的营收来自东鹏特饮,而该产品的市场地位与高糖配方深度绑定。随着控糖政策(如部分国家对高糖饮料征税)和消费趋势变化,若未能及时推出健康化产品,企业抗风险能力将受质疑。
东鹏饮料2024年销售费用同比增长31%,主要用于广告和渠道铺设,但研发投入仅占营收0.4%,远低于农夫山泉等同行。长期来看,低研发投入可能制约产品创新,难以应对健康化转型需求。
公司已推出0糖版东鹏特饮和青柠口味0糖电解质水,试图迎合健康趋势。若能加速低糖产品研发并强化营销,可能部分抵消负面影响。例如,参考元气森林通过“0糖”概念实现爆发式增长的经验。
东鹏饮料全国化战略成效显著,2024年广东以外区域营收占比提升至56.94%,华北、西南市场增速超80%。此外,东南亚市场布局(如印尼子公司)可能分散风险,利用当地劳动力密集和高温环境特点维持销量。
公司需加强消费者教育,例如明确标注含糖量健康提示,或通过公益活动传递“适度饮用”理念。同时,借助体育赛事赞助(如世界杯、电竞)重塑年轻化、活力化形象,淡化“高糖”标签。
此次风波对东鹏饮料的短期市场份额和品牌形象构成压力,但长期影响取决于其应对策略的有效性。公司需在维持性价比优势的同时,加速健康化、多元化布局,以平衡风险并把握行业转型机遇。
东鹏饮料的困局本质是资本逐利与实体发展的冲突。若无法在股东利益、战略投入与市场信心间找到平衡,其高增长叙事或将难以维系。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警惕财务数据表象下的结构性风险,重点关注公司治理改善与战略转型的实际进展。
货车方向机漏油是维修行业中一个常见问题,不仅影响驾驶体验,更可能危及...
区块链技术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升级改造,旨在提升其性能、安全性和适用性...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正在对路易斯安那州发生的汽车冲撞人群事件进行...
今日沪铝主力合约(2502)收于19915元/吨,较昨日下跌60元/...
1月17日午盘,A股市场出现剧烈波动,全市场42只股票涨停,其中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