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科技,一个以尼龙6产品自诩的行业翘楚,如今却站在了风口浪尖。从招股书到注册生效,一路走来可谓是“披荆斩棘”,然而,这看似光鲜亮丽的背后,却隐藏着改制疑云、财务黑洞和关联交易等诸多“见不得光”的往事。这家公司真的准备好了迎接聚光灯吗?还是说,这只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资本游戏,将散户投资者推向风险的边缘?尼龙6,一种广泛应用于纺织、汽车等行业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听起来高大上,但海阳科技的故事,却远没有这种材料本身那么坚韧。
海阳科技的前身,泰州市帘子布厂,其改制过程堪称一出现代版的“狸猫换太子”。2006年,1073名实际出资人被“浓缩”成仅仅48名名义股东代持,这简直就是把千军万马压缩成一个敢死队!更令人咋舌的是,如此重大的改制,竟然没有进行关键的审计评估程序,股权定价也未公开透明。这如同在一间黑屋子里进行交易,谁能保证国有或集体资产没有在暗中流失?这种“先斩后奏”的操作,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潜在风险的漠视。
如果说股权“浓缩”是历史的遗留问题,那么后续的退股风波则更像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2006年至2020年间,超过千名历史股东选择了退股,但问题在于,许多股东的退股价格甚至低于当年的每股净资产。这让人不禁要问:他们真的是自愿退股吗?还是在某种压力下不得不接受“贱卖”?尽管海阳科技声称已经对大部分股东进行了访谈或公证确认,但仍有159名历史股东联名签署疑义函,对当初退股的合理性、合法性提出质疑。海阳科技一纸诉状告倒了其中几位,但剩下的股东们呢?他们会不会揭竿而起,掀起一场集体诉讼?
更让人担忧的是,海阳科技目前的股权结构呈现出一种高度分散的状态。六名共同实际控制人,合计直接持股比例才勉强超过30%。与此同时,外部股东的势力也在悄然壮大,与实控人的持股比例几乎不相上下。这就好比在一张桌子上玩牌,谁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对手反超。这种股权结构埋下了控制权争夺的隐患,一旦外部股东联手发难,或者实控人内部出现分歧,海阳科技的未来将充满变数。
海阳科技的财务操作,简直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2019年至2021年间,高达8.07亿元的转贷业务,让人怀疑这家公司是不是把银行当成了自家提款机。虚构贸易背景,以采购“己内酰胺”为名,从银行套取贷款,然后迅速通过壳公司将资金回流。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把戏,不仅违反了《贷款通则》,更涉嫌骗取贷款罪。更可笑的是,面对监管部门的问询,海阳科技竟然用一句“行业惯例”来搪塞!难道所谓的“行业惯例”,就是公然违法违规?这种漠视法律、践踏规则的行为,是对市场秩序的公然挑衅。
如果说转贷是公司层面的财务黑洞,那么董秘王某的违规借款,则暴露了海阳科技内部控制的彻底失守。堂堂董秘,竟然要向供应商“曲线借款”来代垫公司奖金、薪酬,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王某还曾向其他供应商借款用于个人购房和购买股权。这种公私不分、挪用资金的行为,是对职业道德的严重背叛。而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恒申集团作为海阳科技的股东及重要关联方,其控制人能够为王某及公司提供“曲线”借款,这背后是否存在利益输送?这种种迹象表明,海阳科技的内控体系已经千疮百孔,随时可能崩塌。
海阳科技的业绩报告,读起来就像一部悬疑小说。营收看似稳步增长,但归母净利润却像坐了过山车,从2021年的2.77亿元一路狂跌至2023年的1.25亿元,三年时间里缩水超过一半!即使2024年有所回升,也难掩其盈利能力持续恶化的颓势。这种“增收不增利”的怪象,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是成本控制不力?还是市场竞争加剧?抑或是另有隐情?
更令人费解的是,在业绩下滑的同时,海阳科技却依然坚持大手笔分红。2021年至2023年,累计现金分红高达4753万元。要知道,截至2024年6月末,海阳科技的资产负债率已经高达61.21%,负债总额逼近20亿元。在这种高负债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分红,这难道不是在拆东墙补西墙?这种“高杠杆融资+持续性分红”的资本运作模式,究竟是在回馈股东,还是在掏空公司?
如果说高负债下的分红已经让人感到疑惑,那么海阳科技的预付款项则更让人摸不着头脑。2024年上半年,其预付款项余额竟然高达1.27亿元,占流动资产比例高达6.20%。这意味着,在自身债台高筑、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海阳科技还向供应商预付了巨额货款。这难道不是在慷他人之慨?这种反常举动,让人不得不怀疑海阳科技的资金链是否出现了问题。
海阳科技此次IPO,计划募集大量资金用于新建项目。然而,考虑到当前尼龙6行业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的现状,这些募投项目的前景实在令人担忧。更何况,尼龙6帘子布下游的斜交轮胎,已经被列为限制类项目,需求可能会持续萎缩。在这种情况下,海阳科技的产能利用率本就不高,新建产能又将如何消化?这些募投项目,究竟是能带来丰厚回报的馅饼,还是一个吞噬资金的陷阱?
在海阳科技的关联交易中,恒申集团扮演着一个极其复杂的角色。它既是海阳科技的股东,又是其主要的供应商和客户,同时还是其在尼龙6切片市场的直接竞争对手。这种“四位一体”的身份,使得恒申集团与海阳科技之间的利益关系盘根错节,难以理清。海阳科技声称与恒申集团的交易定价“与市场一致”,但并未披露具体的比价依据。这让人不得不怀疑,恒申集团是否利用其多重身份,在交易中谋取不当利益,从而损害海阳科技及其他股东的权益?
另一家与海阳科技关系密切的关联方是玲珑轮胎。作为海阳科技的股东和重要客户,玲珑轮胎与海阳科技之间的交易金额逐年攀升。这种“股东+客户+供应商”的多重身份,同样让人怀疑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可能。海阳科技从玲珑轮胎采购胶料,又向玲珑轮胎销售产品,形成了一个闭环交易。这种交易模式,是否能够保证公平公正?是否会损害其他供应商和客户的利益?这些问题,都需要监管部门的深入调查。
货车方向机漏油是维修行业中一个常见问题,不仅影响驾驶体验,更可能危及...
区块链技术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升级改造,旨在提升其性能、安全性和适用性...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正在对路易斯安那州发生的汽车冲撞人群事件进行...
今日沪铝主力合约(2502)收于19915元/吨,较昨日下跌60元/...
股票交易佣金是投资者买卖股票时支付给券商的费用,直接影响投资成本。佣...